商品別名 |
佛像 |
面向地區(qū) |
全國 |
菩薩造像在佛教造像中,占有很大的比例。例如觀音、文殊、普賢、地藏菩薩,他們的造像顯得親切、莊嚴(yán),表現(xiàn)了慈祥、優(yōu)美、寧靜的審美情調(diào)。
在阿育王時代(公元七二-三二年)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訶菩提寺中,雖然可以見到不少雕塑圖案和佛座,但是,佛座上并無佛像可見。從這里,可以看到當(dāng)時的佛教信徒還遵從釋迦牟尼的遺訓(xùn),不行偶像崇拜之事。當(dāng)然,也有可能出于這樣一種心理,即他們以為佛的神圣形象難以描繪,制作佛像是一種褻瀆神圣的罪過。
到了隋代,佛造像已經(jīng)相當(dāng)“胖”了:面相豐滿圓潤,眉毛纖細(xì),鼻梁挺直,唇線分明,神情平和。 這一時期佛造像的一個鮮明特點(diǎn)是:身材粗壯,頭部較大,下身較短,比例略顯失調(diào);姿勢較為僵硬,造型稍顯呆板,與后代的造像相比,缺少飄逸的動態(tài)美。 此時的佛造像頭頂肉髻已經(jīng)全是螺紋發(fā),菩薩多戴花冠。